close


聯合報




馬上前: 



2006.09.07/聯合報/黑白集】

錢是小事?

精神分析學界認為,一個人未經修飾、脫口而出的話語,往往反映其真實的內心世界。然則,陳水扁總統在帛琉向多位南太平洋島國元首致詞時,突兀地脫稿反覆夸言:「錢的事情都是小事,錢可以解決的事,絕對都是小事」,顯然反映了很值得探究的心理狀態和傾向。

首先,一面笑稱未帶支票簿,一面卻大剌剌地宣稱錢是小事,無非是在這些窮國元首面前擺出大金主的架式,以掩飾自己面臨國內民眾反貪倒扁運動的困窘。姑不論外傳扁又出手三十七億元金援做凱子之事是否屬實,至少,此時竟還以暴發戶的口氣講話,便實在是夠嗆了!

而既然「錢的事情都是小事」,可見在扁的心目中,像以假發票報銷國務機要費之類,當然也只是小事,更遑論其家人、親信藉特權搞些禮券、珠寶,或藉內線消息炒股票弄些錢。外界指為貪瀆,意欲追究到底,簡直就是小題大作,因為在他看來,這些「絕對都是小事」。

台灣社會如今不斷有人因為缺錢或負債而走上絕路,燒炭自殺者、父母攜子女赴死者,幾乎無日無之;但陳水扁從未表示過絲毫遺憾自咎的意思,國人常覺不解。原來在他心中,錢的事情都是小事,莫非認為人民被錢逼死也都是小事,唯有他在外面撒大錢買表面風光才是大事?

有人在算扁這次出訪所揮霍的錢,可以讓國內多少學童不愁沒有營養午餐可吃。晉惠帝對沒飯吃的人民說「何不食肉糜」,遺臭至今;陳水扁在外國夸稱「錢絕對是小事」,聽在正為物價上漲、民生凋敝而發愁的國人耳中,甚至比「何不食肉糜」更加難以釋懷!






馬上後: 



2009.01.15/聯合報/意見評論/舒國治】
 
別檢討缺錢,檢討生活

近來人人在討論缺錢,進而研究節儉。既然沒什麼錢了,便只好少花了。

主要在於以前花錢的習慣太糟了。現下不但要少花錢,更需用心實踐簡樸的生活。

我們忘了簡樸的生活

什麼是簡樸的生活?四十年前大夥皆自然而然都在過的,只是近二十年來一下子富出一絲假象便霎時忘記了。

譬如家裡用空的玻璃瓶(如雀巢即溶咖啡),洗淨,留著裝酸梅;或只是留著不丟,當有三、兩朋友同乘火車出遊,你自袋中掏出此種有蓋瓶罐,擱茶葉,倒熱水,便是一杯好茶矣。

喝過的茶葉渣,曬乾了,有些包入紗布,置冰箱,可除臭。亦有置衣櫥,除味也吸潮。更有放進枕頭裡,據說可除煩助眠。至於茶葉水,洗碗盤亦能除油膩,可取代化學洗潔精。更了不起的,是以之抹拭塗上新油漆的門板、窗框等,可除卻這惱人的油漆味。

衣服穿舊了,或取來縫縫補補。真破得嚴重了,將鈕扣除下,備用,再將袖子領子等各部分解,有些片面大而方正的,可縫成包便當的方巾,有些細長成條的,可多縫幾層,將之製成布袋的提手。有些質地柔軟如汗衫者,可製成嬰兒的床布。最不濟的,才取來做抹布用。

真正的問題是不生活

真正的問題是「生活」以上所說這些,不是談「省錢的秘訣」,甚至還不是談「簡樸的生活」,而是根本就談生活本身。現在的人,不是不會過簡樸生活,而是,不會生活。

把破舊衣服轉用成別物,不只是圖省錢,亦不是追求簡樸,實在它就是生活原就該是的情態。假如你真正在過日子,你看待茶葉,看待空瓶空罐,看待紙張(還記得大夥把日曆的背面拿來當計算紙嗎?)與看待破衣服(它豈不就是一件另類的布料嗎)等等,必然會呈現真實活用的形樣。

我們的問題,其實就是不生活。

為了逃避生活,我們索性消費。桌上灑出了幾滴水,堂倌居然抽出幾張面紙拭它,而不是以抹布來擦。椅腳有些鬆動,我們不修它、釘它,只是想到換一張新的。刀鈍了,竟然不磨,只想弄一把新的。鞋底有一點脫膠了,不去修鞋攤黏一下,心裏自道:「該換新鞋了吧!」

我們不生活,故而發展出許多「交換」的價值法則。

就像花一點錢,使我們離開現下的不滿狀態。花一點錢,離開舊衣舊鞋包覆下的舊日之我。花一點錢,令我的家變新;君不見,台灣人是最喜歡裝潢的人。

曾經聽過一則很高明的家事心得:極重的硬木櫃子,主婦無法搬得動,便將破舊未丟的拖鞋,墊在櫃子的四隻腳下,如此來拖,便能移位,她也就可以打掃了。這個故事,和前述多例一樣,說的是生活,而不是省錢。

錢少了,固然苦惱;但若只是取錢來完成形式上的一種空泛人生,那麼即使連柴米油鹽這種真實之極的切身每日感受也將得不到矣,其不悲乎。

(本文作者為作家)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
    yueimasaka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